Wednesday, September 05, 2012

遮莫嘆

雨傘很有用,當滂沱大雨的時候,沒有一把傘,你會受狂風暴雨吹打,除非你毋需在雨中行,我的工作很多時要我在毫無準備之時在雨中行。

我公司門邉收集了一堆遮,都是顧客在下雨的日子留下的,三天五天甚至一年,牠們仍在我公司門口,無人認領...

雨遮很獨特雖然不名貴,用家一用完,牠的價值要到下次才會被體驗...

我做遮。

Wednesday, July 11, 2012

生命的方向

(鄭博士2012711日於何南金中學畢業禮5分鐘講話)

各位同學,你的幸福在書店,因為書店經常有新書
各位同學,無論你家庭有錢冇錢,為左你既將來,你要讀書
各位同學,無論你成績好唔好,為你既前途,你要讀書
各位同學,無論有考試冇考試,為左你既幸福,你要讀書
各位同學,無論你有老師冇老師,為左你既社會,你要讀書

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最後是你們的。(毛澤東記)
但你們必須備三種東西:知識,雄心和毅力。英文係 KnowledgeAmbition persistence,簡稱KAP (Peter Drucker)

具備KAP你就是將來的領袖,缺一可只能是做假領袖。
各位同學,你的幸福在書店,因為書店有知識。
什麼是知識? 能啟發你思考推動你學習的說話和圖像或文字就是知識。

以下是四個簡單的例子

A.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沈從文: 邊城)

B.      在地球上,如果我們把一個球往上拋,球會因為地心引力的緣故掉下來;如果往上拋的速度比較大,球會被拋得比較高,但最後還是會掉下來。但是,如果往上拋的速度很大,球會跑很高,脫離地心引力的影響,一直往外飛去,永遠不再回來,這個速度叫作「脫離速度」。這就是我們在地球上發射太空船、脫離地球,前往其他行星探測的基本原理。(劉炯朗:一次看懂自然科學)

C.      古代人和生活在大自然週遭的人都知道,毀滅水源即是毀滅生命。只有現代那些由貪婪和自我優越感所產生的所謂「先進」菁英文明,才會完全無視水的尊嚴。(Barlow & Clarke: Blue Gold)

D.     我初到華西大學是住在宿舍的三層樓的一個小房間裡。這實不成為一房間,面積只容一床一桌,順屋脊之坡度而釘了一個天花板,以我這身長不滿五尺的人,站起來還是頂著天花板。我藏在裡面,寫「認識心之批判」。文學院院長羅忠恕先生曾到我那裡拜候,深致歉意。謂不久即可遷至樓下。見我書桌上有羅懷合著的「數學原理」,那樣的房間,有那樣的書籍,我覺得他似乎深有所感。(牟宗三:五十自述)

各位同學,你的幸福在書店它們不收錢讓你嘆冷氣和追求知識,無論你返學唔返學都要去! 去書店買書看書。看書讀書可以吸取觀念,消化觀念成為自己的信念和原則,有原則的生命就有方向,有方向就有成就!

Saturday, June 30, 2012

新亞‧錢穆‧余英時 (學術傳統)


新亞書院是一所流亡者的學校,由著名的史學家錢穆先生和他的朋友們在1949年秋天創辦的,學生人數不多,也都是從大陸流亡到香港的。從此我變成錢先生的弟子,奠定了我以後的學術基礎。

進入新亞的時候,那時新亞連學校都談不上,只有幾間破屋子。那時候完全是由於錢先生個人的關係,才喜歡上中國史的。

由於我從童年到大學時代都在戰爭和流亡中度過,從來沒有受過正規的、按部就班的知識訓練,我對於在美國研究院進修的機會是十分珍惜的。從1955年秋季到1962年1月,我一共有六年半的時間在哈佛大學安心地讀書五年半是博士班研究生。這是我一生中唯一接受嚴格的學術紀律的階段。這一段訓練糾正了我以往十八年的自由散漫、隨興所至的讀書作風。依我前十八年的作風,我縱然能博覽群書,最後終免不了氾濫無歸的大毛病,在知識上是不可能有實實在在的創獲的。儘管我今天仍然所知甚少,但我至少認識到學問的標準是什麼。這是中國古人所說的「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我的運氣很好,在香港遇到了錢先生,在哈佛大學又得到楊聯陞教授的指導。楊先生特別富於批評的能力,又以考證嚴謹著稱於世。他和錢先生的氣魄宏大和擅長總合不同,他的特色是眼光銳利、分析精到和評論深刻。這是兩種相反而又相成的學者典型。楊先生和日本漢學界的關係最深,吉川幸次郎和宮崎市定都是他的好朋友。在楊先生的鼓勵之下,我也對日本漢學界的發展一直在注意之中。這又是我在哈佛大學所獲得的另一教益,至今天敢或忘。

節錄自《余英時訪談錄》

Tuesday, March 27, 2012

美國的天空

校長, 各位老師, 各位同學, 各位嘉賓, 你們好! 謝謝校長給我這個機會, 讓我跟大家分享我曾經了解過在美國的天空下的所感和所受.

美國的天空, 從感覺上講, 就好像你在聽德伏扎克的第九交響曲(又名新世界交響曲)的感覺 ---- 樸素…寧靜…樂觀…帶點激情…而整體上是一種開展式和空間遼闊的情懷.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貧富懸殊問題嚴重, 其他問題也嚴重: 包括高離婚率, 青少年犯罪, 濫用藥物, 槍殺事件和長期以來的黑人種族問題.

那麼, 美國的教育又如何? 美國的中學教育水平比不上北歐的挪威瑞典, 也低於加拿大新西蘭, 甚至澳大利亞和英國. 但它的大學教育卻的確是世界一流的.

美國芝加哥大學畢業, 而在澳洲大學任教多年的已故經濟學家楊小凱覺得中國大學日後的發展應該學美國, 而不應該學澳洲。他的理由是美國對私立大學沒有限制, 所以能發展出各種適合不同需要的大學。他說全世界最好的大學是美國的私立大學 (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私立大學之間競爭自由而激烈,制度創新層出不窮,州立大學也可以模仿這些好的教育制度。所以澳洲的大學制度始終不如美國。

我們的上海交通大學也製作了一項受世界教育界重視的世界大學排名榜, 依照這個排名榜, 世界頭10名大學, 美國佔8間, 英國只有牛津劍橋而矣!

1. Harvard University
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3. Stanford University
4.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 Cambridge University
6.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7. Princeton University
8. Columbia University
9. University of Chicago
10. Oxford University


此外, 交大同樣泡製讀數學和讀社會科學最好地方的世界10大, 幾乎全部都在美國。

數學
1. Princeton University
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3. Harvard University
4. Stanford University
5. Cambridge University (英國)
6. Pierre and Marie Curie University (法國)
7. Oxford University (英國)
8.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9. Paris-Sud University (法國)
1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社會科學
1 Harvard University
2 University of Chicago
3 Stanford University
4 Columbia University
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6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7 Princeton University
8 Yale University
9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0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大學教育能促進經濟發展。中國學者林先生的一篇論文 (Lin Shuanglin,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China, Comparative Economic Studies, Fall-Winter, 1997) 指出, 中國在1978年之前是世界窮國之一, 國民人均收入只有人民幣379元, 但自從1978年的經濟改革以來, 中國經濟每年已驚人的10%增長, 到1994年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4倍, 而農業生產總值則由1980年的百份之三十下降至1994年的百份之二十。而同期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則由85,000增長至637,000人。

林的論文最後指出, 教育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正面和積極的效益, 他又發現國民受教育年期長的省份, 國民收入的實質增長也較高, 教育是轉化農業人口為非農業人口的一個主要因素。而一個省如果它的文盲率低, 它的農業人口下降得就越快。

其他各國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所得的結論大致相同。早在六十年代經濟學家便用研究指出教育是提升人力資源的最好方法, 大中小學教育都可以適當地提高生產力, 大學教育更是一個社會經濟起飛的必須條件。(Schultz, T.W. 1961,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1, pp. 1-17)

1997年在美國的北達高塔州的一群工商界人士提出要該州的大學更進取及企業取向, 擔當領導及向及人民負責, 結果該州大學的學生人數在1999年至2005年間提升25%, 而大學的資產也可由六千萬增長至1個億美元。(Chicago Fed letter: Can higher education foster economic growth? – A Conference summary, by Richard Mattoon, March 2007 November 236a)

不單止大學, 美國的社區學院也被認為對美國經濟有重要貢獻

教育顧問 Brian Fabes 指出, 美國大學有2000萬在校學生, 而1000萬是在社區學院就讀的。社區學院有它獨特的教育目標 – 通過教育提高成年人的生產能力, 另方面, 它的成功也在於不斷為學生加強學習能力和科目知識, 兩年後進入四年制大學就讀, 完成大學本科課程和學歷。因此, 美國有不少科學家學者都是社區學院出身的, 亦有社區學院因課程質素高和獨特獲得政府額外發展基金。(Chicago Fed letter: Can higher education foster economic growth? – A Conference summary, by Richard Mattoon, March 2007 November 236a)

美國教育的天空, 也不盡是一片蔚藍晴朗的, 相反, 像世界大多數國家一樣, 高等教育滿受指責。在美國, 有商界領袖指出, 他們需要大學畢業生能讀寫和表達清晰, 能解決問題, 能合群工作, 有基本的數學及科學常識, 更應有好的職業操守和專業態度。但他認為今天的美國教育整體上來說沒有達標。他用美國考試中心(ACT)的數據指出, 每年申請大學的學生, 有一半讀寫和數學能力不合格, 因此有百份之40的大學生要大學為他們提供補底課程, 中學生畢業生就業能力不足, 要工商機構提供在職培訓才可正式工作。到頭來, 美國每年工程系和電腦系畢業的學生人數不足夠, 只能靠吸收移民來補充特別是理科, 科技, 工程或數學方面的大學畢業生。但政府每年的限額只有65,000個, 往往在頭兩個月便申請滿了。(Chicago Fed letter: Can higher education foster economic growth? – A Conference summary, by Richard Mattoon, March 2007 November 236a)

完美是一種理想, 世事總難是完美的, 美國大學雖已是世界第一, 但仍然不少實際問題, 關鍵是這個社會生生不息, 上下都出手去解決教育問題。

結論 : 讀大學可以在中國讀, 也可以到外國讀, 出國留學可以利用外國教育暫時的優越性和學位充足, 使自己 1. 擴大尋找理想的空間, 更容易讀到先進和高要求的科目 2. 學好英語, 體驗西方文化,為日後找工作打好到外資機構工作的基礎 3. 給自己另一次機會走向成功, 把自己從一個乙級甚至不合格的差生變成為優異生。但青年人不努力爭取機會讀好大學, 你是會後悔的。

出國留學, 現在越來越多好大學降低門檻, 學前英語培訓, 甚至加強照顧初來步到的海外生, 所以在起居生活方面, 只要自己態度認真不需太擔憂會孤寂無援, 或受歧視, 而到美國讀大學甚至像你們這樣的中國學生可以每週打工二十小時吸收經驗和賺些外快。在理工科讀得出色的同學, 日後升讀碩士博士的機會非常多, 拿獎學金的機會也大。

美國好些科目, 例如科學、醫學、工程、電腦、商科、金融、管理、經濟, 就連文科和社會科學的科目都有高水準, 甚至影響世界各國社會的發展和學術研究, 在中國越來越受到肯定和認同, 這對畢業回國尋找發展機會的同學, 將會是一種優勢。

以我個人二十多年的理解和體驗, 要出國升學留學, 美國”應”作首選, 聯合國的經濟指數調查也把美國的教育水準列為世界第一,認為美國許多高等院校非常有競爭力,無論是公立或私立的。另一個調查 --- 世界大學500大,美國大學佔168所。而若想讀美國名牌大學, 從他的社區學院進入和升級更加是事半功倍!

Thursday, February 02, 2012

一個傳奇的誕生

一個傳奇的誕生

聖家中學的開始

Magdalene Canossa was born into the family of the Marquises of Canossa in Verona on 1 March 1774. Sensitive to the needs of the poor of her city and guided by a profound religious sense, she discovered, with great difficulty, after many experiences and trials, her charism in the Church: she would choose to live the Gospel radically for God alone not according to the monastic form, but through dedication and service of the poor. On 8 May 1808 she left definitively the palace of the Canossa family and started her work with a few companions, gathering together and educating young girls from the St Zeno district. Later the Institute of the Daughters of Charity extended to other Italian cities: Venice, Milan, Bergamo and Trent, while Magdalene widened her contacts with religious and civil authorities so as to obtain support for her own and other charitable initiatives. With the help of a Venetian priest and two lay men of Bergamo, she started the Congregation of the Sons of Charity on 23 May 1831. In her extensive apostolic activities she involved numerous lay people, making them responsible together with her for promoting charity. She died in Verona on 10 April 1835. She was proclaimed. Blessed by Pope Pius XII on 8 December 1941 and canonized by Pope John Paul II on 2 October 1988.

香港的聖家中學依照此種精神去辦學

摘自聖家中學學生手冊